圖1(a)為新設計的壓鑄鑄件圖.該壓鑄件從左到右依次包含一個標準的拉伸試棒、拉伸試片、熱裂鑲塊、階梯鑲塊和階梯上方的流動鑲塊,它不僅可以測試合金的標準力學性能,還可以測試合金的抗熱裂能力和流動性。
本實驗中采用TOYOBD-350V5壓鑄機,在真空方面配套VCSU-15真空設備。將AlSi10MnMg合金鑄錠添加到熔煉爐中,加熱到700~720℃溫度區間。熔化后,保溫一段時間再進行除氣扒渣,降溫至680℃開始壓鑄實驗.表2列出了本次壓鑄實驗采用的3種工藝參數.為了防止沖頭運動前端受澆料口的影響,設置了多級低速速度,當沖頭行程在80~270mm的位置時,真空壓鑄工藝和高真空壓鑄工藝的低速速度分別設置為0.15m/s和0.05m/s.同時,為了檢驗改進直澆道對ESC破碎彌散的效果,本實驗中采用較低的高速速度1.5m/s。

圖2(a)為真空壓鑄和高真空壓鑄沖頭運動行程對比圖.從圖中可以看出,在多級低速下,真空壓鑄沖頭運動時間為1.83s,高真空壓鑄沖頭運動時間為3.92s,二者相差2.09s.這個差別為高真空壓鑄提供了更多抽真空的時間,但液體在壓室中停留時間的增加會導致ESC含量的增大。

圖2(b)為真空壓鑄和高真空壓鑄有效真空度與有效真空時間的對比圖。有效真空度是指金屬液充型前型腔的真空度,其為真空壓力與壓鑄機油缸壓力的交點。由圖可知:真空壓鑄的有效真空度為25kPa,有效真空時間為0.7s;而高真空壓鑄的有效真空度為9.5kPa,有效真空時間高達1.9s,真空效果極佳。綜上可知,第3種工藝彎折澆道高真空壓鑄可達到保持高真空且破碎彌散ESC的目的。
(a)—沖頭運動行程;(b)—有效真空度和有效真空時間。
為觀察鑄件中孔隙率,采用納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進行無損檢測壓鑄件中的孔隙率,并還原孔洞的三維形貌.實驗中采用的工作電壓和電流分別設置為100kV和110μA,分辨率設置為3μm。先使用標號200#~3000#水砂紙對選取的壓鑄試棒進行研磨,然后使用顆粒大小為2.5~0.1μm的金剛石研磨膏進行機械拋光,經超聲去垢處理后用于金相(OM)觀察。另外,使用Avizo軟件進行ESC和孔隙率的統計,同時孔洞的三維形貌也通過Avizo軟件呈現出來。
圖3為3種壓鑄工藝下試棒圓截面及沿直徑方向放大的組織圖.從圖3(a)和(b)中可以看出,在真空和高真空的工藝下組織中均有一定量的孔洞分布,表層還存在超過100μm的皮膚層[見圖3(d)和(e)]。而在彎折流道高真空壓鑄工藝下,試棒截面上并沒有觀察到大尺寸孔洞,表層也未發現皮膚層[見圖3(c)和(f)]。表3列出了3種壓鑄工藝下ESC的面積分數、當量直徑和數量對比.在真空壓鑄下,由于低速速度相對較高,ESC面積分數較低(4.86%)。而在高真空壓鑄工藝下,由于低速速度相對較低,ESC的面積分數較高(11.06%)。當添加彎折澆道后,ESC的面積分數為10.73%,與高真空壓鑄工藝相比,ESC的面積分數并沒有出現大幅度下降。

表3 3種壓鑄工藝下的ESC對比

從3種工藝的ESC平均當量直徑和數量來看:真空壓鑄工藝下ESC尺寸最小、數量最少;高真空壓鑄工藝下ESC平均當量直徑最大(25.1μm);當添加彎折澆道后,ESC的平均當量直徑降低到了23.8μm,減少了5.18%.此外,在高真空壓鑄工藝下,添加彎折流道后,ESC數量由509個增至586個,增加了15.13%。
(a)真空壓鑄;(b)低速速度降低+高真空壓鑄;(c)彎折澆道+高真空壓鑄;(d)~(f)—對應的沿直徑方向分布。

表4 3種壓鑄工藝下孔洞特征對比

表4列出了3種壓鑄工藝下孔洞特征的對比情況.從表中可以發現:在真空壓鑄和高真空壓鑄工藝下,試棒的孔隙率高,孔洞的平均當量直徑大,大尺寸孔洞數量多;在添加彎折澆道的高真空壓鑄工藝下,試棒的孔隙率從0.073%降低至0.006%,孔洞的平均尺寸也由35.5μm降到了25.5μm,超過100μm大尺寸孔洞的數量也由15降至0。因此,在壓鑄過程中,高真空工藝下添加彎折流道能夠有效降低鑄件中的孔隙率,提高鑄件的質量。
(a)真空壓鑄下二維切片;(b)低速速度降低+高真空壓鑄下二維切片;(c)彎折澆道+高真空壓鑄下二維切片;(d)~(f)—(a)~(c)對應的三維孔洞分布圖
結合表3和圖4可以發現,在添加彎折澆道的高真空壓鑄工藝下,ESC面積分數所受的影響不大,但能夠使ESC從表層到心部分布得更加均勻,進而增大枝晶間的補縮效果,并且在高真空狀態下,孔隙率大幅降低(見圖5和表4).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彎折澆道可以改變熔體運動軌跡,調控熔體運動速度,使得液流速度在澆道截面積變化的位置上出現驟增或驟減。這樣ESC在充型過程中會受到較大的剪切力,一方面可達到破碎ESC的目的,另一方面還可以使ESC分布均勻。對于高真空壓鑄試棒,由于真空度高,合金中的氣孔含量會大幅度降低,然而,熔體在壓室中停留時間的增長會導致大量的枝晶狀ESC出現.在之前的研究中發現,ESC會在鑄件心部富集而形成大尺寸枝晶網絡.由于熔體在枝晶網絡界面處難以補縮,會引起大尺寸網狀縮松的形成,這就成為了鑄件斷裂的裂紋源.而彎折澆道可以減小ESC尺寸,降低ESC枝晶網絡占比,從而改善枝晶間的補縮效果,消除大尺寸網狀縮松。
(1)設計彎折澆道來輔助高真空壓鑄工藝,可使鑄件中ESC發生破碎并沿徑向分布均勻,這有效降低了鑄件中的孔隙率,消除了大尺寸孔洞,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鑄件的質量。
(2)彎折澆道促進了鑄件中ESC的均勻分布,而均勻分布的ESC能夠大幅度降低孔隙率,使孔隙率從0.073%降低到0.006%,大尺寸孔洞被消除。
本文作者:
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焦祥祎
東北大學遼寧省輕量化用關鍵金屬結構材料重點實驗室 焦祥祎
一汽鑄造有限公司 王鵬越、石利軍、王成剛
清華大學材料學院 劉亦賢、熊守美